当前位置:人人小说>历史军事>重生之黄埔卧底> 第四百二十七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二十七章(2 / 2)

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几日,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衡阳交际处观看衡阳电影幻灯宣传,接见全体放映员。

陶铸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以后,仍然关注衡阳发展。一九六五年十月,他在去广西途经衡阳时,还特意在此停留了十四个小时。还到衡阳市三塘镇的田间地头。第二天才坐火车去广西。

在“双溪”和“山庄”之间的公路转弯处,有一山坡,在这片山坡上,一块镌刻着陶铸同志生前所书的“松风”两个苍劲大字的巍然屹立的花岗岩巨石下,长埋着这位刚直不阿、宁折不屈的人的的部分骨灰,而石上清晰的手掌印,正是这位具有松树风格的人在临死之前留下的不屈抗争的印记。

陶铸与夫人曾志

一九六九年十月八日,得了重病的陶铸,被从北京中南海转移到安徽合肥的“秘密病房”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,一种对**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“四人帮”恶行的愤怒,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,使得陶铸举起一只手,一雷霆万钧之势,猛然向墙上一击,“砰”一声过后,那白色的墙壁上,被汗湿的手掌沾去了一层墙皮,清晰地留下了一个手印陶铸安静下来了,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三十三日二十二时十五分,他的生命之火最后熄灭了。

陶铸死了之后,被以烈性传染病为藉口,深夜用白被单裹尸一烧了之。在他死前,亲人也不被获准去探望;在他死后,亲人也未被告知去办理后事。陶铸被火化之后,骨灰放在一个质量最差的骨灰盒里,被弃置在那无数的普通亡灵之间。就这样过了9年,这中间,没有谁知道陶铸到哪里去了。
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陶铸的骨灰由曾志母女护送到陶铸生前曾工作多年的广东,埋入广州白云山松树下。“松风”二字出自书画家吴作人手书。当年广州市委老领导林西,得知陶铸逝世前的情况,派人到合肥,要求务必找到当年囚禁陶铸的那间屋子,看看墙上那个手印还在不在,如果还在,一定把它拓印回来。时间已经过去十年,那个手印居然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,而且清晰、完好如初

陶铸的手印被拓回来,林西喜出望外,连夜派人上白云山,镌刻在巨石上的“松风”二字下面。

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一日,陶铸同志的夫人曾志不幸逝世,遵其遗嘱,把她的骨灰埋于松风石下。

文化大**”前夕,陶铸是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省委书记。“文革”爆发后,由邓小平提议,***把他调到中央,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和“中央文革小组”顾问。他因为坚持刘少奇不是叛徒,在江青的一手策动下,被打成“党内最大的保皇派”,成为排在刘少奇、邓小平之后的第三号“走资派”。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三十日,陶铸被迫害致死。一九七四年,经***批准,陶铸的妻子曾志回到北京。她开始和女儿陶斯亮一起为陶铸的平反问题奔走呼号。许多老同志,特别是陈云等人给了她们热情的鼓励和帮助。但在“文化大**”中,陶铸的平反问题是提不上议程的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曾志感到是时候了,又到处写信、找人、申诉,但在“两个凡是”的阴影下,依然到处碰壁。绝望之中,传来一个消息,邓小平就要恢复工作了,这使曾志萌生了极大的希望。惊喜和焦虑当中,她也顾不上考虑邓小平当时的处境,就和女儿陶斯亮一起来到西山邓小平的住处。

相互问候之后,曾志连忙递上她的申诉材料,滔滔不绝地诉说陶铸的冤案和她们母女在文革中的遭遇。邓小平接过材料,没有看,只轻声说了句:是陶铸的问题,我知道。就把材料放下了。此后的一个多小时,都是曾志母女说话,他只是认真地听着,但一言不发,直到把她们送出门外,也没对这个问题表态。回去的路上,陶斯亮感到非常失望,她对曾志说:看来又白跑了一趟,说了半天,连一句话也不给。曾志与邓小平相交多年,深知邓小平的为人,她对女儿的话不以为然,她知道,不等时机成熟,邓小平是不会随便表态的,毕竟,他还没有真正出来。

果然,邓小平复出后过问的第一件事就是陶铸的问题,他指示中组部尽快解决陶铸问题,并指定由信得过的专人负责。不久,他又对陶铸的平反问题专门做了批示:陶铸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老党员,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对党对人民是有贡献的。经过审查,过去把他定为叛徒是不对的,应予平反。

一九七八年十二月,陶铸十年的沉冤终于昭雪,这为接下来的平反工作开了个好头。

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,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**家,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,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。陶铸同志为中国**和建设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,建立了重要的历史功绩。他的一生,是**的一生,战斗的一生,是鞠躬尽瘁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。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。

陶铸同志一生忠于**,忠于党的事业,历经磨难,百折不回。在大**失败时,他坚信**必将胜利,毅然投入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;在身陷囹圄时,他大义凛然,坚持自己的信仰。

他在所著的散文名篇《松树的风格》中写道: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,都应该像松树一样,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,都能茁壮地生长,顽强地工作,永不被困难吓倒,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。陶铸同志的人生正是松树风格的最好写照。对**事业的无限忠诚,对**理想的忠贞不渝,使陶铸同志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,献给了人民。v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